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都需要研究人,也都需要研究人的心理。作为介于社会科学范畴交叉领域的内容营销学,心理研究是内容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
内容营销的心理研究主要针对营销活动中卖方和买方的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买卖双方心理沟通的一些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营销主体与客体在网络时代的交互性是研究要点。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研究内容营销的心理:
第一,结合受众心理进行研究。与媒体的受众相比,内容营销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所覆盖的有形的物与无形的服务的潜在接受者。内容营销的终极目标不是
传递信息,而是完成营销。传递信息服务于营销目标,因而,忘记营销目标的信息传递注定是失败的内容营销。
第二,结合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内容营销既要研究营销者的心理,又要重视研究营销对象——消费者的心理,内容营销的终极目标是完成营销。
第三,结合互联网对社会组织及人际关系的重构进行研究。互联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对人类社会所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播模式、商业模式、教育模式、服务模式、研发模式,还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自始至终深刻影响着人的心理:互联网是自由网民的联合体。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交往的“模式”,也必然会改变人与人交往的“心理”。然而,互联网不是压抑人性,而是让人性在互联网空间中更
加自由地发挥。互联网不可能改变人的心理定式,而是强化了人的心理定式。人的心理特征及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容易表现出来:,人的感性与理性,冲动与肓目,贪婪与恐惧,在互联网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示。
一、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thefirstimpressioneffect)乂被称为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对于评价一个人、一件事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新官上任三把火、妙用“下马威”、初次约会特别注重仪表谈吐……这些都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既可靠,又不可靠。首先,第一印象具有客观性,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其次,第一印象具有片面性,虽然外部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外在的特征却不能完全等同于内在素养,因而带有主观片面性。虽然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可靠,但是,大多数人却愿意去接受第一印象。
运用第一印象效应进行营销的方法是:第一,重视利用好第一印象效应。作为营销者无法改变第一印象效应,那么就只有因势利导善用第一印象效应,在营销过程中重视“幵门红”“第一炮”“首秀”。仅重视第一印象的营销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忽略第一印象的营销肯定会失败。
第二,利用好极端情形或者“制造”出极端情形,从而强化第一印象效应。研究显示,人在处于极度恐惧、极度悲伤、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美女遭到骚扰,突然有人“拔刀相助”,这个人就容易成为美女心目中的“英雄”。这在影视
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场景:为了赢得美人心,故意设计“英雄救美”的戏份。在现实生活中,极端情形往往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随机出现的。在北京“非典”时期,人们对消毒药剂的需求大增,极端情形随之出现。利用好情形,抓住机遇,扩大消毒药剂生产,往往事半功倍。要强化第一印象效应,就要善于分析研究情形,发现场景,找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
第三,进行对比也是强化第一印象效应的有效方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将好与坏、高与低进行对比,会增强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从而有效地促成交易。
第四,永远让客户先挂电话。从细节处寻找突破点,寻找与客户之间的共同点,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电话营销中,永远让客户先挂电话;在面对面营销中,永远
让客户先结束话题。另外,营销者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与衣着,彬彬有礼是最好的第一印象。不拘小节,则不能成大事。
先入为主的心理学测试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30道同样的题分为A、B两组,A组前15题非常容易(几乎都会做对),后15题非常难(几乎都会做错);B组则相反然后,安排学习成绩相当的甲乙学生分别解答A、B两组题。首先,安排甲学生答A组题,乙学生答B组题,丙老师改卷后的第一印象是甲学生的成绩好过乙学生。其次,安排甲学生答B组题,乙学生答A组题,丁老师改卷后的第一印象是乙学生的成绩好过甲学生,同样的题,同样的人,却留给老师不同的印象。